当前位置:首页 > 济南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董家镇)

admin7个月前 (09-23)济南产业信息28

  董家镇地处济南市历城区,全镇总面积64.45平方公里,人口4.9万人,北临济南国际机场,南依胶济铁路大动脉,西接济钢工业区,东连著名的龙山古文化发源地和白云湖旅游度假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镇总面积64.45平方公里,辖4个办事处,49个行政村,4.6万人。

  1995年,被市政府验收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乡镇”。

  据董家庄《吕氏族谱》所载:明初洪武年间,山西董姓家族迁此居住,形成聚落,称董家庄。至永乐末年,聚者渐多,形成董、吕、张、孙等诸姓合居之大村。

  明崇祯十三年(1640)属巨冶河路。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属东北乡。

  民国十三年(1924)属老僧口乡。

  1961年将平原公社改称董家区。

  2010年5月,董家镇路家洼、裴家庄2个行政村参与组建鲍山街道;小达子营等8个行政村参与组建临港街道;董家镇辖董家庄等39个行政村,镇机关驻地不变。

  2016年,撤销董家镇,以其原行政区域设立董家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机关驻原董家镇政府驻地。

  境内输配电网完善,电源充足,建有500千伏变电站,拥有温家线、新风线(济青路)两条双回路进线门,镇内宾馆、中小学、幼儿园、医院、邮局、金融机构等服务设施齐全。

  济青高速公路、106省道、区道X01叫线横穿东西,济南绕城高速公路、济南国际机场路、郭唐公路、孙唐公路纵贯南北。距济南市区只有20分钟的行车里程,距济南国际机场10公里,距济南东绕城高速公路出入口3公里,距青岛港只有2小时的高速公路行车里程,距平陵火车货运站7.5公里,距郭店火车货运站 3公里,距历城火车货运站8公里。境内公路主干道路宽均在32米以上,且已形成“一横四纵”的发达公路交通网络。

  这里属内陆性气候,四季温和,年平均气温为18℃,无霜期达198天,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620mm。

  镇内土地平坦,沃野连绵,阡陌纵横,物产丰富,肉、禽、蛋、蔬菜、瓜果、粮食等农副产品资源丰富。

  作为济南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董家农业以科技开发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引进资金、良种和先进技术,着力发展名、优、新、特、稀农副产品,发展以大棚设施生产为主的高效优质农业,其中大棚脱毒草莓、大棚油桃种植面积分别已达12000亩和2000亩,出产的草莓以无公害、***泽鲜艳、口感香甜而著称,为董家赢得了“亿元草莓镇”的美誉。

  全镇农业逐步实现了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特别是在.瓜果、花卉生产上,运用生物工程原理,大力推广应用国内外高新农业技术,发展精细农业生产,闯出了一条摆脱传统农业模式,以民间投资为主体,培育专业大户,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子,显现出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在农业生产中,本着“求新、求特、求精、求实”的原则,实现了“三个转变”即逐步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由小规模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由产、供、销分离向贸、工、农一体化转变,并做到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示范与推广相结合,精品与规模相结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和出口创汇农业。

  董家镇全镇有耕地3955公顷,其中粮田2658公顷,菜田1297公顷,是全区农业大镇之一。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发展农业有优势条件。自1986年以来,不断探索由传统农业向商品农业转化的路子,促使农业发展。1995年农业总产值10673万元;粮食总产33153吨,比1986年增加11146吨。蔬菜总产181612吨,比1986年增加139718吨。全镇重点抓了五方面的工作:一是狠抓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集中进行了“黄淮海”平原农业项目的开发,实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1988~1995年投资370多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71万元(按期收回部分85.9万元) ,自筹资金200多万元,新打和修复配套机井150眼,扩大灌溉面积187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2880公顷,新建地下节水管道15万米,控制灌溉面积1830公顷。另外,建立三护房120座,修桥涵30座,铺砂石路和生产路150多公里,挖鱼塘5.3公顷,整地改土266.7公顷,开荒复垦26.7公顷,实现了水利设施配套,农田保护网、渠健全的格局。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1986年常年菜70公顷, 1988年新上塑料大棚200多个。 1992年常年菜发展到450公顷,截至1994年大中小棚蔬菜发展到600多公顷。 1995年全镇蔬菜播种面积2733公顷,产菜181612吨。全镇确立了小康富民工程的6个基地建设。即张而庄、张安村冬暖棚草莓基地60公顷,生产的草莓上市早、品质好、产量高、效益显著,经省市专家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被誉为“济南头部果”;张而庄“优夏王”夏季白菜基地130公顷,被国家农业部种子课题组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被誉为“中华头部菜”;全镇冬暖大棚、中小棚蔬菜基地900公顷;大张庄大棚无籽西瓜和洋香瓜基地6公顷;张而庄大白菜良种繁育和花卉苗木基地7公顷;苏辛、季家等村的黄牛、猪、鸡养殖基地已具规模。三是引进推广高新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先后推广应用了******EM生物技术,以***列微滴灌技术,有***膜覆盖技术和脱毒苗木、促成栽培、高垄密植、阳光温室、立体种植等高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四是发展农业机械化。199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21394千瓦,比1986年增加2332千瓦,机耕面积2666公顷。五是动员社会力量加快平原绿化。全镇建立健全专职护林队伍,严格林木种植采伐制度。1986年有林地164公顷,农田林网1000公顷,仅1992年植树达45万株,被评为济南市平原绿化达标先进单位。至1995年完成农田林网2533公顷,绿化路渠沟总长350公里,林木覆盖率达16%以上,比1986年提高9%。

  董家镇围绕实现“两基”达标,发展基础教育。坚持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原则,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其中校舍投入511.7万元,仪器投入667.4万元。1988年投资120万元,建起镇中心中学,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1989年竣工启用。1993年投资60万元建起温家中学教学楼,建筑面积800平方米,1994年9月竣工启用。新建、扩建、改建小学30所,建筑面积18964平方米。中小学内部设施配套达标率为90%以上。1986年有初级中学6所,小学46所,1989年合并为2所中学,35所小学,1992年建镇成教中心。1989年全镇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1995年有镇办中学2所,48个教学班,在校生3008人,教职工171人;小学35所,119个教学班,在校生3734人,教职工195人;******教育中心有中等职业会计班2个,在校生138人;幼儿园36所,50个教学班,在园幼儿1097人。全镇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0%、93%,幼儿教师学历达标率81%。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和17周岁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分别达到99.7%、 99.5%、100%、42.1%和100%,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为100%。1995年,被市政府验收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标乡镇”。靠科技求发展,提高农民素质。镇有农技推广、蔬菜、畜牧兽医等科技机构8个,建立大白菜、食用菌、蔬菜、草莓等民营科技机构8个,村级组织65个,科技人员1534人。科技示范村5个,示范户634户,科技示范企业5个,引进科技人才32人。自1990年以来,与15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开发推广新产品28种。

  董家镇1986年以来,建起文化站、广播站、有线余户;******院年放映******400多场次,建立村文化大院30处;书刊、摄影、书法等专业户30余户。群众文化活动日趋活跃。歌咏比赛8次,民间艺术调演10次。区人民医院董家分院, 1986年有平房34间,设有4个科室,病房34间,病床50张,职工83人。1989~1993年征地0.77公顷,投资150万元,建职工宿舍33间,819平方米;建起1800平方米门诊楼。1995年,有职工8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5人,固定资产248万元,比1986年增长4.4倍。同时,完成了儿童查体、妇女病检查、婚前查体、接生员培训、免疫接种等任务,1995年收入179.4万元,比1986年增加139万元。1993年经市验收评审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1994、1995两年被授予市级文明单位。村村建立了卫生室,甲级卫生室达80%,健康教育普及,妇幼健康和儿童免疫得到了保障。董家镇村镇建设起步较晚,自1992年开始,从道路建设入手抓村镇开发建设,4年投资500多万元,拆迁房屋600余间,投义务工2万余个,拓宽长4公里、宽25米的郭唐公路董家路段,1994年正式通车后,路两侧建起了商贸大楼、镇政府宿舍楼、信用社办公楼、邮政大楼、电信大楼等40多幢。1994年投资200多万元,拓宽温梁公路董家庄至谢家屯村西长4公里、宽30米的路段,完成路基工程。机场路工业区、商贸街已形成。孙唐公路加工小区、龙山桥商贸预制城规模扩大。全镇49个行政村修了环村路, 40个村安装了电线门。加强旧村改造,张而庄列为全区小康屋建设试点村。

  坐落于原董家庄(今董家镇政府驻地)东北方约250米处,为元朝建立的佛教寺院。据记载,时胜果寺山门八字粉墙,门前有古柏两株,胸径约半米,郁郁葱葱、直插青空,蔚然壮观。山门内有“四大天王”的泥胎彩塑,庄严威武。第二殿为观音菩萨,第三殿为主建筑“大雄宝殿”,内供佛祖“释迦牟尼”。大雄宝殿前东侧,立有两块龟驮碑,为元代重修寺庙时所立。碑文字迹模糊,较难辨认。但石碑背面的“施财善人”(指捐钱修庙者)姓名与众不同。都是头部字为姓,末一字为“仔”,姓与仔之间全是数字。如“李四仔”“王六仔”等。

  胜果寺前东南,原有一个水塘叫“老龙湾”,今已填平。原址在今董家卫生院大楼东端。1930年代,附近十几个村子的群众,于每年正月十六,舞着龙灯,踩着高跷,到胜果寺前参加龙灯会,拜佛祈福保平安;到老龙湾畔“龙取水”,盼风调雨顺、保丰收。这种活动可以上溯一百年。灯会热闹非凡,村村龙舞,各有特***。仅高跷就有崔家庄的“九天仙女”、陈家岭的“神奇竹马”、谢家屯的“八仙”。高跷腿都在60厘米以上,随走随诵诗句,技艺高超。

  胜果寺东邻为另一大院,栅门里面是寺里的打麦场,场北面有门,进门便是禅房。1950年后,为治理黄河洪水,把寺院拆除,石料运往抗洪一线,木材被制作教学用的桌椅。寺庙早已不复存在,遗址现为历城区人民医院董家分院。

  “福顺酱园”位于董家镇府前街中段,明代以来就以腌制和销售酱菜而享有盛名。“福顺酱园”酱菜腌制是历城境内久负盛名的民间手工技艺。时有村民吕守业,因子女众多,家计艰难,乃在村南虞山山坡开荒种菜。果腹之余,将剩余蔬菜腌制成酱菜赶集出售,因酱菜口味独特,声名鹊起。后其四子承传父业,于宣德九年(1434年)临街开办“吕记杂货铺”,主营酱菜。自此吕氏后人皆以酱菜为主业,代代延续,声名远播。至清咸丰二年(1852年),“吕记杂货铺”由吕氏两兄弟一分为二,字号分别为“公顺杂货”和“福顺酱园”。历经清末、民国战乱,一度生意萧条。1950年后,“福顺酱园”与董家供销社公私合营,其腌制之方由吕氏后人吕多文带入作坊。吕氏酱菜遂成为供销社独特产品,除本地销售外,还远销河北、内蒙等地。

  “福顺酱园”腌制酱菜的原料皆来自董家庄村南虞山一带。虞山是火山熔岩山,山坡土壤养分大,透气性强,所产的荠菜疙瘩、青萝卜、胡萝卜等质地细密,含水量少,是腌制酱菜的极好原料。“福顺酱园”所产“酱腌疙瘩”久负盛名,***泽红润,口感筋道,回味悠长,享有“东有同源酱瓜,西有福顺疙瘩”的美誉。

  清末名震一时的“神童”江希张,1907年生于董家镇江家村。三、四岁时能作简单诗文。后被山东巡抚孙宝琦推荐为清宣统帝溥仪的伴读。溥仪逊位后即随父返回山东。七、八岁时,撰写并出版了《四书白话解说》一书,发售量达上百万部之多。后拜康有为为师,住在上海康有为寓中,与徐悲鸿等同学研读。十几岁时,进入泰安萃英中学。后转入北京汇文大学读预科。1927年春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大学攻读化学。1929年在法国与学习钢琴的宋以莲女士结婚。宋父为当时我驻澳大利亚总领事。受宋父影响,江又考入巴黎大学法学院国际关系研究院。毕业后曾前往澳大利亚。回国后,1935年出版《四书新编》。抗战爆发后,曾在南非担任《侨声报》总编辑。1946年回国,在一化工厂担任技术工作。1956年调入轻工业部上海轻工业设计院任总工程师,曾翻译世界名著《精油》,为新华社撰写并在欧美国等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位于区政府驻地洪家楼东北17.5公里。面积64.45平方公里。12773户,46237人。辖49个行政村,52个自然村。镇政府驻地董家庄。

  董家庄位于济青高速公路以南,胶济铁路北侧,东为东杨之有,西邻姚家庄,北为荀家庄。849户,2928人。设董家庄村民委员会。农历三、八日逢集。1951年5月曾为历城县政府驻地。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董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后迁至济南经商),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董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北保泉二:董家庄,三、八日集”,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二:董家庄”。

  小达子营位于董家庄以北4.5公里,东邻西折腰柳树村,南为曹官庄。59户,223人。设小达子营村民委员会。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因黄河洪水遭灾,住户由“达子营”迁下建村,沿称小达子营。

  西折腰柳树村位于董家庄以北4公里,东邻大张庄,西为小达子营。111户,414人。设西折腰村村民委员会。村有古建筑三教堂。

  宋代,称折腰柳树村,曾称十家柳树。当初,赵王河从村中穿过,河岸有棵柳树从南岸探到北岸,在树身上能行人推车过河。船只经此必须免桅杆方能通过。俗有“宋过九江口,不过折腰柳”之说,而得名折腰柳树村。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平安四:十家柳树”,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平安四:折腰柳树村”。以后分为两村,加方位沿称西折腰柳树村。

  东折腰柳树村位于董家庄以北4公里,东为大张庄,西邻西折腰柳树村。110户,375人。设东折腰村村民委员会。

  村名来历及沿革与西折腰柳树村同。加方位沿称东折腰柳树村。

  大张庄位于董家庄以北4公里,赵王河西岸,东邻小张庄,西为东折腰柳树村。351户,1423人。设大张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98-1398),称张家庄。张浩、张坤、张坛三兄弟率众人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以后沿称大张庄。

  小张庄位于董家庄以北4公里,赵王河西岸,东为张安村,西邻大张庄。44户,139人。属大张庄村民委员会。

  相传,原称卧乐士张家庄,亦称张家庄。明洪武年间(1368-1398),张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卧乐士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卧乐士庄”(何为卧乐士无考)。约在民国二十七年(1938),曾改称辛福庄。后沿称小张庄。

  小许家庄位于董家庄西北4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北侧,南为林家村,东北邻曹官庄。61户,202人。设小许家庄村民委员会。

  清康熙年间(1662-1722),许、宋、杨、王诸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居简家屯后,王桂真在此为许家种菜定居建村。沿称小许家庄。

  曹官庄位于董家庄西北4公里,刘公河东岸,西南邻小许家庄,北为小达子营。187户,671人。设曹官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曹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曹官庄。以后李刘二氏又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曹氏虽迁居路家洼,但此村仍称曹官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曹官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曹官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曹官庄”。

  江家庄位于董家庄西北3公里,东邻邢家洼,南为任家庄。340户,1136人。设江家庄村民委员会。

  曾称杏元村。田氏早居建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江氏又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后因江姓户增多,改称江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江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江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江家庄”。

  崔家庄位于董家庄以北2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南侧,东邻王新村,北为苏新村。204户,747人。设崔家庄村民委员会。

  据《崔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始祖崔训、二世崔英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崔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北保泉二:崔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庄乡北保全二:崔家庄”。

  苏新村位于董家庄以北3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北侧,东为张安村,南邻崔家庄。361户,1282人。设苏新村村民委员会。

  元末明初,称杏元屯,亦称苏家新屋头。相传,当年“北国达子”入侵时,忌讳住有屯、闸字样的地方,故取名杏元屯以避***扰。到明洪武年间(1368-1398),苏、赵二氏从直隶(河北省)枣强又迁入。因苏家在路旁建新屋一座,受过往行人称赞,曾改称苏家新屋头。以后沿称苏新村。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声码路:杏元屯”,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北保泉二:新屋头”,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二:苏家辛屋头”。

  王新村位于董家庄以北2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南侧,南为荀家庄,西邻崔家庄。274户,936人。设王新村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称王家新屋头。王京川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来时已有王姓定居,因盖新屋一座而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志县志》“虞山路:新屋头”,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辛屋头”,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王家辛屋头”。以后沿称王新村。

  路家洼位于董家庄以西3.75公里,东为谢家屯,北邻寇家庄。215户,839人。设路家洼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98-1398),路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因此处地势较低洼而得名路家洼。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城路:路家洼”,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路家洼”,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路家洼”。

  寇家庄位于董家庄以西3.5公里,刘公河西岸,东为任家庄,北邻林家村。172户,577人。设寇家庄村民委员会。

  曾称吕家庄。因吕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明洪武年间(1368-1398),寇氏又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后因吕姓户绝,寇姓住户增多,故改称寇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寇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寇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寇家庄”。

  林家村位于董家庄西北3.5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南侧,东为江家庄,南邻寇家庄。93户,343人。设林家村村民委员会。

  曾称韩窑庄。韩、杨二氏早居建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林松与起峦、起凤二子,由福建到直隶(河北省)后,又从直隶枣强迁入。后韩姓户绝,林姓住户增多,改称林家村。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林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谢家屯”。

  任家庄位于董家庄西北2.5公里,东邻邢家洼,南为谢家屯,北邻江家庄。192户,651人。设任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任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任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东北乡闵孝五:任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任家庄”。

  邢家洼位于董家庄西北2.25公里,西南邻任家庄,西北为江家庄。396户,1394人。设邢家洼村民委员会。

  元末明初,称宋官庄。钟氏早居于此。明洪武二年(1369),邢法兴从直隶(河北省)枣强先迁至李家庄,后与其三代子孙又迁入。因此处地势低洼,而改称邢家洼。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邢家洼”,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邢家洼”,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邢家洼”。

  赵家桥位于董家庄以西1.5公里,南为西方家,西邻谢家屯。110户,405人。设赵家桥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赵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当时,因地处河道建有桥梁,而沿称赵家桥。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赵家桥”,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赵家桥”。

  姚家庄位于董家庄西北1公里,西南邻赵家桥,北为于家屯。374户,1323人。设姚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姚成南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北乡南会清三:姚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姚家庄”。

  荀家庄位于董家庄以北1.25公里,西邻于家屯,北为王新村。60户,187人。设荀于村民委员会。

  据《荀氏家谱》记载:荀永年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荀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荀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荀家庄”。

  于家屯位于董家庄以北1.5公里,东邻荀家庄,西为邢家洼。63户,300人。属荀于村民委员会。

  曾称赵庄。明洪武年间(1368-1398),赵天祥,无天左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约在清代后期,于氏又迁入。因于凤山曾在济南府为官,改称于家屯。

  院后位于董家庄东北1.25公里,东邻季家寨,西为荀家庄。223户,778人。设院后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原名卧龙村。刘川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而得名。以后王金、王银又迁入。因村前曾重修“胜国寺”院一座,以寺院在前,村在其后,沿称院后。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园后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院后庄”。

  裴家庄位于董家庄以西3.5公里,东邻西杨家,北为路家庄。431户,1514人。设裴家庄村民委员会。

  元至正年间(1341-1368),裴氏早居建村而得名裴家庄。到明洪武年间(1368-1398),张、刘、宋、王诸氏先后又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后裴姓户虽绝,仍沿称裴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城路:皮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闵孝五:皮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闵孝五:裴家庄”。

  西方家位于董家庄以西1.5公里,南邻西杨家,北为赵家桥。83户,307人。设西方家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杨氏诸户由直隶(河北省)枣迁此建村。当时,附近两个村闹瘟疫,病死者甚多。有的住户便迁居村东(南留村),留下者即得名北留村。后因杨姓住户增多,改称杨家庄。俗言,有杨(羊)必须有方(放)羊者,才能人畜兴旺,又改称方家庄。后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西方家。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营城路:方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西方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西方家庄”。

  西杨家位于董家西南2公里,刘公河东岸,西为裴家庄,北邻西方家。33户,144人。没西杨家村民委员会。

  曾称南留村,亦称杨家庄。村名来历及沿革与西方家同。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杨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杨家庄”。后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西杨家。

  张安村位于董家庄以北3.5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北侧,东南为王合,西邻苏新村。132户,503人。设张安村村民委员会。

  1968年,历城县南山区因修建锦绣川水库占地,由政府移民办公室统一组织安排,住户由西营公社大庄搬迁至此建村。因地处张而庄大队和新安家之意,得名张安村。

  王合位于董家庄东北3.5公里,济青高速公路南侧,东邻城角巷,南为张而庄。103户,379人。设王合村民委员会。

  曾称温家庄,温氏早居建村,以姓氏得名。明洪武二年(1369),王浩、王合兄弟从直隶(河北省)枣强又迁入。因温姓户绝,曾改称王浩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野可路:王浩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北保泉二:王浩家庄”。以后,前来投奔王家兄弟定居者甚多,而沿称王合。

  张而庄位于董家庄东北3.25公里,东为苏家庄,北邻王合。702户,2368人。设张而庄村民委员会。农历二、七日逢集。

  曾称左二庄,因左氏早居建村而得名。明洪武年间(1368-1398),王京川率众人又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当时一条河流把村隔开,改名张二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野河路:张而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北保泉二:张儿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二:张二庄,二、七日集”。以后沿称张而庄。

  城角巷位于董家庄东北4.5公里,南为西郭庄,西邻张而庄。366户,1384人。设城角巷村民委员会。

  唐代称程家巷。相传,此处原为古平陵城一条街巷而因名。明洪武二年(1369),刘、韩二氏又从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以后沿称城角巷。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野河路:程家巷”,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城角巷”,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城角巷”。

  东郭庄位于董家庄以东6.5公里,东南邻三官庙,东北为城子村。100户,350人。设东郭庄村民委员会。

  曾称篦子郭家庄。相传,唐代此处原为平陵城一条经商篦子的街巷,郭氏又早居于此,亦称郭家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城》“东北乡明贤二:郭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二:郭家庄”。1958年,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东郭庄。

  城子村位于董家庄东北7.25公里,巨野南岸,东邻三官庙,西南为东郭庄。134户,485人。设城子村村民委员会。

  曾称鹅鸭城。相传,唐代为“全节县”城故址,亦称城子庄。史志记载:《山东通志》“唐武德二年(619)满归国于此置全节县”,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河路:城子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三:城子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三:城子庄”。以后沿称城子村。

  季家寨位于董家庄东北2公里,西邻院后,东北为张而庄,东南为东杨家。296户,986人。设季家寨村民委员会。

  明洪年间(1368-1398),季少亭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河路:季家寨”,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季家寨”,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季家寨”。

  东杨家位于董家庄以东2.5公里,东邻徐家庄,北为季家寨。263户,922人。设东杨家村民委员会。

  曾称南留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杨宵六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入,乞讨称杨家庄。到三世又有住户迁入,仍沿称杨家庄。

  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河路:杨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明贤十三:杨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十三:杨家庄”。以后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东杨家。

  徐家庄位于董家庄以东3公里,西邻东杨家,东北为吕家村。188户,654人。设徐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徐伯宜率众人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虞山路:徐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徐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徐家庄”。

  苏家庄位于董家庄东北3.5公里,东南邻西郭庄,西为张而庄。133户,484人。设苏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苏连顺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苏姓户绝后,曾改称苏家坟。到万历年间(1573-1620),又有住户由徐家庄迁入,仍沿称苏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奉山城路:苏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北保泉一:苏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北保全一:苏家庄”。

  吕家村位于董家庄以东3.5公里,西南邻徐家庄,东北为西郭庄。289户,1037人。设吕家村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吕敬先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河路:吕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北保泉二:吕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秀北保全二:吕家庄”。

  西郭庄位于董家庄以东4公里,东邻吕家村,北为城角巷。127户,487人。设西郭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曾称郭家庄。郭氏朝友、朝臣、朝亮兄弟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而得名(朝臣、朝亮后又迁居章丘县)。后为区分同名村,加方位沿称西郭庄。

  时家庄位于董家庄以东5.5公里,南为温家庄,西邻西郭庄。284户,984人。设时家庄村民委员会。

  曾称十家庄。相传,明代村里原有一座昆庐寺,寺内文王殿檐头上由10块石头砌垒,以象征十家为吉祥之兆而得名。以后沿称时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河路:时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二:时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二:时家庄”。

  温家庄位于董家庄以东5.75公里,南为卫东新村,北邻时家庄。289户,1145人。设温家庄村民委员会。农历四、九日逢集。因三峡库区工程扩容,国家统一动迁安置移民,2004年8月,易兴刚、易炳安2户10人,由重庆市开县镇安镇歇马村迁此落户。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温氏大户与朱、梁二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温家庄。后温姓户绝,仍称温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河路:温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明贤九:温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董家乡明贤一:温家庄”。

  甄家庄位于董家庄以东6.5公里,东邻袁家庄,北为三官庙。145户,532人。设甄家庄村民委员会。因三峡库区工程扩容,国家统一动迁安置移民,2004年8月,陈德明、陈寄生、傅六明3户12人,由重庆市县镇安镇安镇歇马村迁此落户。

  元代,曾称甄乔二庄。因甄、乔二氏早居建村而得名。明洪武二年(1369),王、李、刘诸氏从直隶(河北省)枣强先后迁入,其后,甄乔二氏又迁居它地,而沿称甄家庄。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河路:甄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二:甄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二:甄家庄”。

  三官庙 位于董家庄以东7公里,巨野河西岸,东为全节河,西北邻东郭庄。229户,846人。设三官庙村民委员会。农历二、七日逢集。

  唐代,称三官庙。因村处有座三官庙(天官、地官、人官),以庙而得村名。到清乾隆年间(1736-1795),霍氏从全节河又迁入,仍沿称三官庙。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河路:三官庙”,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二:三官庙”,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二:三官庙”。

  袁家庄位于董家庄以东7.5公里,巨野河西岸,南为后二舍,西邻甄家庄。143户,525人。设袁家庄村民委员会。因三峡库区工程扩容,国家统一动迁安置移民,2001年8月,周世权、周泽柏、周世安、周召明4户19人,由重庆市忠县馨井镇复旦村迁此落户。

  明代,曾称袁家庄。以姓氏(后袁姓户绝)得名。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河路:袁家庄”,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二:元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二:袁家庄”。

  全节河位于董家庄以东8公里,巨野河西岸,东邻章丘市境,东南邻潘新村,西为三官庙。267户,991人。设全节河村民委员会。因三峡库区工程扩容,国家统一动迁安置移民,2001年8月,马万云、马万清、雷甲成、李宗荣4户15人,由重庆市忠县井镇复旦、天山村迁此落户。

  因地处唐代古城“全节”,又建村在巨野河畔而得名全节河。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巨冶河路:全节河”,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二:全节河”,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二:全节河”。

  潘新村位于董家庄以东8.5公里,巨野河西岸,东邻章丘市境,西为袁家庄,西北邻全节河。81户,302人。设潘新村村民委员会。

  明末清初,曾称潘家新庄。因潘氏家族曾修建潘家寺一座,住户增多建村而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东北乡明贤二:潘家新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二:潘家辛庄”。以后沿称潘新村。

  卫东新村位于董家庄以东6公里,胶济铁路北侧,东邻五里堂,北为温家庄。180户,674人。设卫东新村村民委员会。

  1967年,在历城县南山区修建锦绣川水库占地,由政府移民办公室统一组织规划而兴建。住户由西营公社大庄迁居于此,为体现时代特征,得名卫东新村。

  曹家庄位于董家庄以东6.75公里,东邻前二舍,西北为温家庄。202户,699人。设曹家庄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曹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以姓氏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明贤一:曹家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一:曹家庄”。

  前二舍位于董家庄以东7.5公里,东邻柿子园,西为曹家庄,北邻后二舍。114户,428人。设前二舍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曾称二舍庄。朱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先迁居柿子园,到十世又迁居分为两地建村而得名。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明贤一:二舍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一:前二舍庄”。后因此处位前,沿称前二舍。

  后二舍位于董家庄以东7.5公里,南邻前二舍,北为袁家庄,102户,353人。设后二舍村民委员会。

  明洪武年间(1368-1398),曾称二舍庄,俗称后二舍庄。到清康熙年间(1662-1722),冯、社、张、季诸氏从直隶(河北省)枣强又迁入。因此处已有前二舍庄而得名后二舍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有“党家乡明贤一:后二舍庄”的记载。以后沿称后二舍。

  柿子园位于董家庄以东8公里,东邻师官庄,西为前二舍。404户,1532人。设柿子园村民委员会。因三峡库区工程扩容,国家统一动迁安置移民,2001年8月,马万军、马洪康、马洪祥、曾小华4户11人,由重庆市忠县井镇复旦、天山村迁此落户。元末明初,曾称土元村。李士元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建村而因名。以后沿称柿子园。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平陵城路:柿子园”,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明贤一:柿子园”,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一:柿子园”。

  师官庄位于董家庄以东8.75公里,东邻章丘市境地杜张水

  库,西邻柿子园,北为潘新村。43户,130人。属柿子园村民委员会。

  相传,元代曾有位学者进京赶考数次皆未中榜,便隐居在此潜心教书育人。后经他教过的学者皆能中榜得举,事业有成。为纪念其恩师功德,沿称师官庄。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明贤一:师官庄”,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一:师官庄”。

  五里堂位于董家庄以东7.5公里,胶济铁路北侧,西邻卫东新村,东北为柿子园。257户,731人。设五里堂村民委员会。

  据村中明代重修观音堂碑文记载:“历城县东明贤乡间,原龙山镇五里许,在有观音堂一处,堂因庄而建,庄取堂而立名,故为五里堂村名之由来”。县志记载:清乾隆《历城县志》“正东乡明贤一:五里堂”,民国《续修历城县志》“党家乡明贤一:五里堂”。

  猿王班比纳******《美食的俘虏》中角***猿王班比纳是************《美食的俘虏》中的角***,属于美食界“八王”之一,君临美食界第七大陆“猿猴餐厅”的王者。其居住在第七大陆中央通称“0山脉”的百G山。

  寄生食物链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按照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碎食食物链)、和寄生食

  迪罗乌斯《美食的俘虏》中的种族迪罗乌斯,虚拟角***,是动漫《美食的俘虏》中的一个种族,系远古时代便存在的翼龙类生物,******设定为存在过的蕞强大的龙,此龙一生只长一颗长牙并靠这颗牙成为美食界不可随意侵犯的霸主,此种族蕞强者为八王之一与美食界头部大陆的统治者。龙王身高4000米,重达8000万吨。

  狼王吉内斯******《美食的俘虏》中的角***狼王吉内斯,《美食的俘虏》的角***。美食界“八王”之一,第342话正式登场,先前与阿虏和斯塔久战斗的只是狼群中的NO.2,真正的狼王似乎一直隐藏在他人的视野之外。

  鲸王沐恩******《美食的俘虏》中的角***鲸王沐恩,外文名Whale king Moon,男,是************《美食的俘虏》中的角***,为美食界蕞强的八只猛兽“八王”之一,是黑洞鲸,头部次在******第326话被金大厨吉吉提到是生活在第六大陆中心区域黑***三角海域里的海之八王,是能够吸收一切物质与光的鲸鱼,又被称之为BLA

  白***恶魔《机动战士高达》中角***白***恶魔,一般指《机动战士高达》里的RX-78-2,或者《魔法少女奈叶》里的高町奈叶及《天才麻将少女》中的宫永咲。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

本文链接:http://jinan.021cf.cn/index.php/post/3263.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快看看用地范围和区位!济南历城董家110KV输变电工程蕞新规划已公示!

快看看用地范围和区位!济南历城董家110KV输变电工程蕞新规划已公示!

  项目名称:济南历城董家1 10KV输变电工程   用地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南供电公司   建设项目核准文号:济行审******( 2021 ) 146号   项目位置:历城区虞山北路以北,石济客专西南侧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0.36公顷(以实测为准)...

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政府征收土地预公告济历城征预公告〔2023〕22号

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政府征收土地预公告济历城征预公告〔2023〕22号

  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政府征收土地预公告   济历城征预公告〔2023〕22号   为保障公共利益用地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征收土地管理工作的意见》(鲁政办字〔2022〕13号)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经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现发布征收土地预公告。...

济南董家铁路货运中心计划年底投用

济南董家铁路货运中心计划年底投用

  本报济南讯 9月6日,记者从济南市口岸物流办组织的“市民代表调研区域性物流中心建设”活动中了解到,济南国际内陆港的重要基础设施——董家铁路货运中心,计划今年底投入运营。   据悉,董家铁路货运中心隶属国家重点工程——新建邯济铁路至胶济铁路联络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济南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合资建设、运营管理的铁路工程,批复总投资7.16亿元。该项目...

盘点丨这50家国企项目已获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

盘点丨这50家国企项目已获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

  当前位置:首页沈阳产业信息 正文内容盘点丨这50家国企项目已获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中南高科:标准厂房租售 全国上百园区招商中 4000123021   当前位置:首页福州产业信息 正文内容盘点丨这50家国企项目已获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中南高科:标准厂房租售 全国上百园区招商中   当前位置:首页大连产业信息 正文内容盘点丨这50家国企...

董家街道“142”工作思路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董家街道“142”工作思路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作者:张敏 通讯员:刘宗燕 唐渊   历城区首家街道级红十字会挂牌;爱董家助残先锋服务队成立,下设“企”心协力、法律援助、有爱无碍、文化筑梦、医疗康复5个团队5月17日,“全国助残日”前夕,一系列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创新举措在董家街道落地落实。   今年以来,董家街道以历城区“红***动能集聚区”建设为引领,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立足“14...

董家街道:事争一流唯旗是夺

董家街道:事争一流唯旗是夺

  街道社工站、“红***物业”开展儿童教育活动。举办红***音乐节传承红***基因。   董家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海军(左二)察看项目进度。   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红***物业”开展义诊活动。   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张弓满弦”抢出“加速度”;产业载体加速提级,企业订单纷至沓来;居民小区广场载歌载舞,志愿服务活动精彩纷呈……一边火热建设,...

西仪股份: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之募集配套资金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

西仪股份: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之募集配套资金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

  西仪股份: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之募集配套资金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发行情况报告书   2023-04-25深交所股票   股票代码:002265 股票简称:西仪股份 上市地:深圳证券交易所 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 并募集配套资金暨   在本报告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