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产业园区发展现状80%都在这
目前,工业类9个产业园区实际管辖面积为518平方公里,主导产业有化工、医药、家用电器、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制造、交通装备、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建材、现代物流等。
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与重要载体,产业园区在拉动支持当地经济、实现自身发展壮大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绩,经济带动作用日益突出,成为省会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骨干力量。主要呈现几个特点:
1、经济带动作用持续攀升。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攀升。2017年产业园区已经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47.3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49.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6.3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也达到了1210.07亿元,分别占全市的16.1%、30.7%、11.2%、27%。截至2017年底,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共有注册企业1002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18家,高新技术企业269家,从业人员41.3万人。部分产业园区已成为所在区县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
2.承载能力持续增强。空间载体进一步拓展,各产业园区在设立之初管辖面积的基础上,近年来通过规模扩张,同时,不断强化载体承载能力,不断加大对供水、供热、供气等三供以及路网、电网、通讯网、排污网等四网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目前各产业园区都达到或超过了“八通一平”的标准。审批权限也进一步扩大。各区县已经按简政放权相关规定,做到应放尽放、权责一致,下放部分审批权限到开发区,审批流程得到优化。济阳区分两批下放开发区审批权限,并设立了综合服务大厅,实行一枚印章来审批。
3.发展活力持续激发。按照相关文件要求,对本辖区的省级以上产业园区进行了改革,产业园区行政管理体制、用人分配制度、市场化招商体制等方面取得良好实效。
(1)机构设置、用人机制进一步优化。各产业园区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目标,围绕强化招商和项目建设,按照大部制架构和管委会+公司的模式,均重新调整了内设机构,增加了灵活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时,对开发区中层及以下人员的人事权,推行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聘任制,建立了全员KPI考核和底薪(低于50%)+绩效工资(奖金)的绩效薪酬体系。
(2)财政关系、预算管理进一步理顺。产业园区的财政实现了独立核算和单独编制预算,并纳入了本级财政预算管理,增加了产业园区的财政自主权。
(3)招商体制市场化、专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各产业园区进一步健全了招商机构,招商队伍得到扩大充实,尤其是通过购买市场服务等方式,开展了市场化、社会化的招商模式,“双招双引”已经初见成效。比如,山东中科科技园项目、济南中关村新动能产业基地、中德合资贵金属材料合成及精密制造项目等一批新技术、新业态的新动能项目签约落地新材料产业园。
(4)投融资能力、平台合作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或与社会各类产业基金、担保公司等平台合作,支持开发区投资、建设,实现良性循环、滚动发展。例如,天桥区成立济南新材料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与建设银行、齐鲁银行以及融资担保公司合作,建立了新材料产业园企业发展融资担保平台,用于支持企业壮大发展。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